宣室问贤与池畔观书:两首古诗词里的史思与哲趣
凯尊进口车
凯尊进口车

新闻动态

宣室问贤与池畔观书:两首古诗词里的史思与哲趣

发布日期:2025-10-12 01:35    点击次数:152

一、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年)左右。

当时 26 岁的李商隐刚中进士,却因卷入 “牛李党争” 不得重用,只能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样的微末官职。

“贾生” 即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曾因才华被汉文帝召见,却最终被贬长沙,李商隐借贾谊的遭遇,暗喻自己的政治困境,是唐代咏史诗的经典之作。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文苑英华》,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盛赞其 “以史讽今,语带双关,意在言外”,尤其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句,被评 “一针见血,写尽帝王求贤的虚伪,千古未有”。

展开剩余85%

诗中 “宣室” 是汉代未央宫的正殿(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逐臣” 指被贬的臣子(此处指贾谊),这些历史符号让诗歌既有对汉代的凭吊,也有对晚唐政治的批判。

白话翻译

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贤臣贾谊,贾谊的才华和格调实在是无与伦比。

可惜的是,汉文帝半夜里向前移动坐席(以示亲近),却不问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只问鬼神之事(指祭祀、阴阳等虚无话题)。

一篇 “历史短评”,每句都藏着 “扬” 与 “抑” 的反差。

首句 “宣室求贤访逐臣” 的 “求贤” 二字,先营造 “帝王重视人才” 的假象 —— 汉文帝主动召见被贬的贾谊,看起来是 “惜才”;

“贾生才调更无伦” 则极力夸赞贾谊的才华,“更无伦”(没人能比得上)把贾谊的 “贤” 推到极致,为后文的 “抑” 做足铺垫。

后两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是全诗的魂:“可怜” 二字瞬间反转,“夜半虚前席” 本是 “亲近贤臣” 的细节 —— 汉文帝半夜召见,还往前挪坐席,看似 “真心求教”,可 “问的内容” 却暴露了本质:不问百姓疾苦,只问鬼神虚无之事,“虚” 字太妙,不是 “虚假”,是 “白白浪费”,贾谊的才华、汉文帝的 “亲近”,全白费了。

整首诗没有一句骂 “帝王昏庸”,却把 “求贤若渴是假,不问苍生是真” 的批判写得入木三分 —— 借汉代的故事,说晚唐的事,借贾谊的委屈,道自己的不甘,这种 “咏史讽今” 的笔法,既含蓄又有力。

李商隐的 “史海叹怀”

写这首诗时,李商隐刚在秘书省任职不久,每天整理古籍,看着史书里贾谊的故事,越看越心塞。

贾谊年轻时就写《过秦论》,提出 “民为根本” 的治国理念,可汉文帝召见他,却只问 “鬼神之本”,多像自己啊!

明明有治国的想法,却只能做 “抄书” 的闲职,没人听他说话。

有天晚上,他翻《汉书・贾谊传》,看到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段,忍不住拍了桌子:“贾谊的才华,难道就只配聊鬼神吗?”

他想起自己每次向朝廷提建议,都被 “党争” 搁置,越想越觉得自己和贾谊是 “隔代知音”。

当晚他就写下这首诗,没写自己的委屈,只写贾谊的遭遇,却把心里的不满全藏在了 “不问苍生问鬼神” 里。

后来他在《安定城楼》里写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可见贾谊的故事,成了他一辈子的 “精神镜子”。

二、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年)。

当时 46 岁的朱熹在福建漳州任职,致力于讲学与著述(他晚年创办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

这首诗看似写 “观塘”,实则借池塘的清澈喻 “读书的顿悟”,是 “以景喻理” 的哲理诗典范,“观书有感” 的题目也点明了主旨 —— 看书时的心得体会。

诗最早收录于《朱文公文集》,清代《宋诗钞》评价其 “以浅近之景,喻深奥之理,无一句说教,却句句是理”,尤其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句,被评 “道尽读书治学的真谛,千古流传”。

诗中 “半亩方塘” 是朱熹书斋旁的实景(今福建尤溪朱熹故居仍有 “半亩塘”),“源头活水” 本指池塘的水源,后成为 “不断学习新知识” 的象征。

白话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亮),天空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晃动。

问这池塘的水为什么能这么清澈?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泉水流进来啊。

一段 “读书顿悟笔记”,每句都藏着 “景” 与 “理” 的交融。

首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的 “鉴” 字太妙 —— 不是 “池塘”,是 “镜子”,写池塘的清澈见底;

“一鉴开” 的 “开” 字,像 “镜子被打开”,突然看清里面的景象,像读书时突然 “看明白” 的瞬间,眼前一亮。

“天光云影共徘徊” 写池塘的动态 —— 不是 “静止的水”,是 “水面有波纹,天光云影跟着晃”;这不是 “走神”,是 “思考的过程”,像水面的晃动,让 “镜子” 更有生机。

后两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 “理的点睛”:“问渠” 的 “渠” 指池塘,“清如许” 是 “这么清澈”,先提出问题 —— 池塘为什么这么清?再给出答案 —— 因为有 “源头活水”。

这里的 “池塘” 喻指 “人的心智”,“源头活水” 喻指 “不断学习的新知识”。

整首诗没有一句 “要好好读书”,却把 “读书的重要性” 写得通俗易懂 —— 不是说教,是借池塘的景,说读书的理。

朱熹的 “池边悟道”

写这首诗时,朱熹在书斋旁挖了个半亩大的池塘,平时用来浇花,也用来 “静心”。

有天早上,他看书累了,走到池塘边,发现前几天下过雨,池塘里的水特别清澈,能清楚看到天上的云和光在水里晃。

他盯着水面看,突然想到:“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因为下雨的时候,新鲜的水流进来了。要是水一直不换,早就浑浊了。”

他一下子联想到读书 —— 人的脑子不就像这池塘吗?要是一直不学习,知识就会 “过期”,变得 “浑浊”;只有不断学新东西,才能像池塘有 “活水” 一样,保持 “清醒”。

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回到书斋就写下这首诗,把 “观塘” 的发现和 “读书” 的感悟结合起来。

后来他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常拿这首诗举例:“你们觉得‘聪明’是天生的吗?不是的,是每天学一点,像池塘每天进一点活水,慢慢就清了。”

可见这首诗里的 “池塘”,全是他 “教学的心得”。

李商隐 “不问苍生问鬼神” 的史海叹怀,藏着怀才不遇的委屈;朱熹 “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池边悟道,装着读书治学的智慧。

有 “怀才不遇” 的迷茫,也有 “突然顿悟” 的通透。

你有没有过 “像李商隐一样感怀历史人物” 的时刻,或者 “像朱熹一样从生活里悟道理” 的经历?

发布于:广东省